據參考消息報道,印度東北部米佐拉姆邦的官員于7月7日表示,在此前4天里,敵對的欽族武裝組織之間的沖突迫使近4000緬甸當地民眾逃往鄰國印度的米佐拉姆邦。
其中許多民眾在印度有親戚,因此可以投靠他們,其余人則被安置在社區(qū)會堂里。
警方表示,緬甸當地兩個反對軍事統(tǒng)治的團體之間的戰(zhàn)斗仍在繼續(xù),目的是爭奪對欽地區(qū)的控制權。鑒于局勢持續(xù)緊張,印度方面沒有要求他們返回。
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殖民中南半島期間,印度人大規(guī)模遷入緬甸各地,從事商業(yè)、手工業(yè)等活動,并逐漸形成聚居區(qū)。同時,英國殖民者在緬甸通過賦予少數民族自治權維持控制,導致緬甸獨立后民族矛盾激化。
2021年2月,緬甸新一屆民選領導人陸續(xù)被緬甸軍方扣押,隨后爆發(fā)致命內戰(zhàn)。自那以后,印度米佐拉姆邦已接收了3萬名來自緬甸的難民。
外部勢力支持相應的民族武裝組織,也使得沖突復雜化。例如印度一直試圖強化與緬甸的紐帶,并對其國內的武裝戰(zhàn)亂視持默許態(tài)度。
與此同時,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宣布從8月1日起對來自14個國家的出口商品征收關稅,包括緬甸在內的東南亞多國占據名單中的一半,面臨的稅率最高達到了40%。
本月早些時候,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“真實社交”上透露,美國將對轉運輸美的其他國家商品征收40%關稅。
東盟十國分布在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,總人口約6.85億,勞動力資源充沛,是全球制造業(yè)中心。其中越南和柬埔寨兩國已與美國達成協議,但具體條款尚未完全公開。這兩個國家的妥協,可能引發(fā)周邊國家效仿。
在全球保護主義抬頭等的大背景下,東盟事務日益成為全球焦點。緬甸危機和美國關稅的全球影響,成為7月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幕的東盟外交部長會議的中心議題。
吉隆坡的研究機構IMAN Research的分析師Rowena Abdul Razak表示,緬甸問題仍是眼下東盟內部最緊迫的,考研著東盟的凝聚力。另外,泰國的政治動蕩可能會影響地區(qū)局勢走向,特別是泰國與前者的關系。
滋生于泰緬邊境的電信網絡詐騙破壞地區(qū)內的安定。今年以來,中緬泰聯手對緬甸妙瓦底地區(qū)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(fā)起猛烈攻勢,抓獲并集中遣返中國籍涉詐人員5400余名。
Rowena還表示,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一直混亂且不可預測。東盟需要積極探索對策框架,以保護該地區(qū)的穩(wěn)定。